江门高新区今后五年——全力以赴打造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过去一年来,江门高新区成功创建五个国家级平台,今后五年——
全力以赴打造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今年以来,市经信局大力推动“1+6”园区开展扩能增效“七个一”专项行动,各园区形成了你追我赶的良好竞争氛围和加快转型发展的态势,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记者从市经信局产业转移园区科获悉,今年1—9月园区各项经济指标排名已经出炉。从今日开始,市经信局联合本报推出“聚焦园区发展系列报道”,即“园区转型 产业升级 产城融合 产业共建”系列。
“1+6”园区标志
作为我市唯一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江门高新区(江海区)已明确了建设宜业宜居的珠西现代科创新城的奋斗目标。过去一年来,江门高新区成功创建珠三角(江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国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城市核心区、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和国家侨梦苑创业创新聚集区、全国博士后(江门)示范中心五个国家级平台,不仅进一步擦亮了国家高新区品牌,还为江门高新区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全市“1+6”产业园区集聚、创新、转型升级、提质发展,实现新的历史使命和担当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
今后五年,江门高新区将全力以赴打造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努力把该区建设成为科技创新的引领区、产业转型升级的示范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集聚区,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
经济发展提质增效
据介绍,江门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逐年提升,“十二五”以来,地区生产总值已达146.12亿元,年均增长10.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77.05亿元,年均增长14.2%。
据了解,江门高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不断增加,产值超亿元企业75家;成功打造资本证券市场“高新(江海)板块”,自主培育上市企业8家,在三大股权交易中心挂牌注册企业超30家。
在大项目招商方面,江门高新区成效显著,5年来引进亿元以上工业项目超20个,其中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5个,引进了德尔福、巴斯夫等世界500强工业企业。
今年10月12日,江门高新区与华夏幸福基业股份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文件。根据双方合作内容,约定合作区域面积为24.8平方公里,以PPP模式进行开发运营。
据悉,江门高新区列入市重点项目范围的项目投资完成率连续三年位居全市前三,省重点项目高新港码头完成征地拆迁并全面动工。江门高新区的电子商务也快速发展,阿里巴巴·江门产业带、1688进口货源·江门站、速卖通、中国网库“江门电商谷”单品平台均已上线,跨境电商快件分拣清关中心全国地市中单体规模最大。
创新驱动加速突破
位于江门高新区的江门市科恒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科恒公司创新中心副主任陈一川说,该公司目前有54个专利,其中发明专利有29个,其余专利都是实用型专利。去年,该公司的科研投入占公司4亿元销售额的3.5%,公司有员工386人,科研人员有112人。
科恒公司只是江门高新区有代表性的高新技术企业之一。据悉,目前江门高新区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的比重提高到43.4%,R&D经费占GDP比重达2.83%,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有49家,今年年底将超85家,居全市第一。
同时,江门高新区各类工程技术研发中心达64家,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居全市前列;孵化载体建设全面提速,已建成孵化器、加速器30万平方米。
据悉,江门高新区下一步将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到2020年研发投入经费力争占GDP比重达4.2%,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60%。
创业创新推动产城融合
作为江门高新区(江海区)小微企业创新创业示范重点基地之一,珠西云谷计划总投资3.8亿元,助力江门高新区掀起科技载体建设高潮,尤其是推动高新区科创中心加快建设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珠西云谷园区规划总建筑面积达15.3万平方米,是以SMAC(社交网络、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分析和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化公共技术平台,优化产业生态圈的分工与交换,构建O2O社区整体在线智慧园区资源与服务平台,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创新园区。
广东珠西云谷企业加速器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江门市众创工场孵化器有限公司总经理梁景锋告诉记者,珠西云谷整个园区由A、B、C区组成,明年8月完成A区共8.5万平方米建设,2018年完成整个园区共15.3万平方米建设,完善珠西云谷众创工场平台、珠西云谷云计算、大数据服务平台等。
此外,江门高新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全省首个成功发行城投债的高新区,该区已发行两期共17.5亿元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江门高新区中心城区建设初步成型,“十纵十横”区域路网逐步完善,东华大桥、礼乐大桥和胜利大桥建成通车,首个工业污水厂投入运营,潮人径江海段全线贯通等,城市品质得到了显著提升。
江门高新区现在的改变很大,区内城市路通了,干净整洁了,配套设施逐步完善,一批商业设施和科技创新载体加快建设,城市有了活力,江门高新区步入发展快车道。
他山之石
中山高新区
去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近1800亿元
中山高新区(中山火炬开发区)是由国家科技部、省政府和中山市政府于1990年共同创办的国家级高新区,面积90平方公里、总人口23万,汇聚了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知名企业,工业企业10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0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近20家,出口创汇位居中国十强。
在产业园区经营方面,中山高新区的“火炬模式”和“火炬现象”在全国高新区成为学习的榜样。201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43.31亿元,增长8.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8.15万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798.83亿元,工业增加值334.25亿元,增长8.1%;固定资产投资152.88亿元,增长17.5%;国地两税收入84.19亿元,增长6.4%;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4.75亿元,增长10.14%;进出口总值123.91亿美元,下降7.8%;实际利用外资2.13亿美元,增长6.5%。
而河源国家高新区(即深圳(河源)产业园)于2003年6月正式启动开发建设,2005年获批国家级高新区,总规划面积50平方公里,主导产业包括电子信息、机械制造、太阳能光伏产业,目前形成了以中兴通讯为核心的电子信息密集产业群和以龙记集团为核心的机械制造产业链。2015年该区实现工业总产值481.2亿元,税收13.38亿元。
声音
江海区副区长李国和:
推动江门高新区 “四链融合”
未来江门高新区将推动“四链融合”,这四链分别为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政策链。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通过政策实施融合和统筹协调。产业链是目标,创新链是途径,资金链为研发和技术提供资金,政策链是保障。
产业是江门高新区之根,把产业做强,把总量做大,是该区当前发展的第一要务;江门高新区要围绕产业引进企业,推动创新,招商引资要引进科学家,还要引进企业家;同时,要盘活各路资金,完善资金链;并要利用好各级政策,做好政策链;做好四链的闭环,江门高新区的发展才大有希望。
专家点评
江门职院副院长蔡勇:
以产城融合理念 做好园区配套
中山火炬高新区成立的时间跟江门高新区差不多,但相比发展势头,江门高新区被远远抛在了后面。究其原因,江门高新区当时进行产业园区的整体布局规划时,只考虑了产业的因素,没有考虑配套因素,没有采用一种先进、科学的城市规划,没有引进一种高端的城市规划理念,导致规划以业态为主,而不是以人为本,最终导致工业、商业、人口交通等城市功能不足,生活和环境质量不高;没有优美舒适的生产、生活环境,引不来高端产业。在产业筛选方面,江门高新区还存在不足,高起点、高标准的项目引进不足;江海区和高新区之间的管理体制2014年之前没有理顺,各方面建设受到了限制;江门高新区的技术、人才支撑也不足,企业创办的科研机构和研发中心不多。
江门高新区今后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要做好规划调整,以产城融合理念,做好“1+6”园区配套,没有配套,吸引不了高端人才。具体来说,江门高新区要做好规划调整,做好产城融合以及基础设施的配套。江门高新区打造产业新城,需要注意的是,产业新城不是工业企业聚在一起,而是建成一个城市,有工业、商业、教育等各种功能配套和服务,这样江门高新区才能持续、稳定发展。
在产业园区运作方面,江门高新区与华夏幸福签订了相关协议。这样,实际上会形成两个主体,行政管理主体为高新区管委会,是政府派出机构;第二个主体就是园区开发主体,也就是华夏幸福;这两个主体今后要各自发挥功能,千万不能错位,行政主体不能干涉园区开发主体,要做宏观的科学规划,不要在具体项目引进上“指手画脚”,要做好配套服务,形成一种更有效果的开发建设和管理模式。
江门高新区还要注重建设服务型政府。要打造国际化企业营商环境,让投资者可预期的投资,稳定、信赖地发展。投资者对投资地域的选择,就是对投资环境的选择,实际上选的就是地方政府。各个地区的竞争,表面看是争取投资者和经济资源,深层次看,是市场有效性、公共环境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政府公共服务和政府的效率,没有好的营商环境,企业是不会来的。
更多资讯请关注千里良驹猎头微信公众号:qlljlt-312或千里良驹猎头官网:www.lietou007.cn,猎聘热线:0750-397-0750或15815733677